▲神祕而浩瀚的宇宙(NASA)
天文學家借助哈伯太空望遠鏡(HST)最新發現,宇宙的膨脹速度可能比預期快出5%至9%,各天體間距離每98億年增加一倍。如果這一發現獲得證實,那麼說明愛因斯坦(Albert Einstein)的重力理論「廣義相對論」(general relativity)並不完整,從而挑戰現代宇宙學的理論基礎。
領導研究的是美國太空望遠鏡科學研究所(STSCI)與約翰霍普金斯大學(Johns Hopkins University)的天體物理學家里斯(Adam Riess),他曾因宇宙加速膨脹的發現而與榮獲201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。里斯指出這是「令人驚訝的發現」,將為理解宇宙95%的不發光部分提供重要線索,包括暗能量(dark energy)、暗物質(dark matter)和暗輻射(dark radiation)。
在這項研究中,里斯等人對約2400顆造父變星(Cepheid variable)和約300顆Ia型超新星(Type Ia supernovae)的運動進行了測算。研究論文發表在美國《天體物理學期刊》(Astrophysical Journal)。
有「量天尺」之稱的造父變星是亮度會發生周期性變化的一類恆星,因而可用於測量星系等的距離。Ia型超新星則是一類爆發的恆星,其亮度基本恆定,所以在天文學上也被當作「標準燭光」(standard candles),用於計算遙遠星系的距離。
▲哈伯常數的觀測與計算(NASA)
根據這些測量結果,研究人員計算出目前的宇宙膨脹速度,即所謂哈伯常數(Hubble Constant),約為73.2公里/(秒‧百萬秒差距)。每百萬秒差距相當於326萬光年,因此一個星系與地球的距離每增加百萬秒差距,其遠離地球的速度每秒就增加73.2公里。最新數值意味著,宇宙各天體之間的距離每98億年就會增加一倍。
但問題在於,最新的哈伯常數與其他研究得出的數值不吻合,美國航太總署(NASA)「威爾金森微波各向異性探測器」(WMAP)和歐洲太空總署(ESA)「普朗克」(Planck)衛星的測算數值,分別比這一新數值小5%和9%。
研究人員對此提出了三種可能性:第一,暗能量推動星系相互分離的力度可能超過此前的認識;第二,早期宇宙包含未知的速度接近光速、類似微中子(neutrino)的次原子粒子,形成的暗輻射驅動宇宙加速膨脹;第三,暗物質擁有一些奇異的未知特性。
現有科學理論認為,諸如恆星等通常所觀測到的普通物質只佔宇宙質量的5%,剩下的是佔25%的暗物質和佔70%的暗能量。研究人員認為,最新發現將促使科學家重新思考對宇宙的認識,尤其是與暗物質和暗能量相關的概念,這也可能意味著愛因斯坦已提出100年的廣義相對論「不完整」。
留言列表